欢迎光临最美中国·新时代行业精英资源库

订阅号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此公众号

白钰莹:《吉祥山上的忍冬花》

时间:2025-04-02  点击数量:18795  来源:最美中国



《吉祥山上的忍冬花》

——记东北抗联红色文化传承者白钰莹


竹篱卧雪冷风加,小径寻香起雾纱。

春欲提壶寒未尽,忍冬济世哺黄花。                                   

——七言题记

    北大荒的秋天,似乎每年都来的格外早。还未仲秋,满山青绿的叶子,就已披上了斑斓的外衣,璀璨而夺目。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黑龙江完达山余脉一处名叫双柳河的地方,参观了一个由民间协会创建的抗日英雄纪念馆。馆藏上千件抗日英烈遗物,让人观后为之震撼!深刻感受到当年抗战的艰辛与卓绝。特别是这家馆藏创始人白钰莹的经历,引起了我们浓厚的采访兴趣。

抗联魂


    初识白钰莹,她那不高的身躯,羸弱的倩影,优雅的谈吐,不免令人感到亲和力爆棚,平易近人中自心底里生腾起一丝丝怜意。我不禁轻声问身边这位身为人民警察的《双柳文学》总社社长原所武,难道这就是当地人们眼中的“吉祥姐姐”?一个不图回报,把大半生财富和心血都无私奉献给了抗联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人?原总社长微笑着点点头。曾在当地当过党委书记,现从事史志编纂工作的孙孝章社长接过话茬说:“白老师这一路走来,可以用传奇二字来形容,为了传承和弘扬抗联文化精神,她可谓是沤心沥血,倾尽所有……”



一,梦想,竟是在那一瞬间诞生

    让我们把时间倒转回上个世纪的197277日这天。在黑龙江集贤县一位普通的农户家中,一个弱小的新生命呱呱坠地,她就是现在的白钰莹。说来也巧,白钰莹出生那天,正是七七事变纪念日,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犯我中原疆土、继而爆发全面抗战、无数国民惨遭日寇杀戮的日子。冥冥之中,是乎也注定了白钰莹一生的艰辛与不易。

两岁时,白钰莹母亲过世,是父亲一把屎一把尿地将她抚养长大。缺少母爱的童年,让弱小的白钰莹变得异常乖巧,坚強和懂事。聪明伶俐的她,不仅顺利完成了小学至高中的学业,还考取了重庆的一所科技大学。由于家境清贫,白钰莹几次都面临步入尴尬的辍学境地,是诸多好心人及时伸出援手,才让她得以继续求学。这其中,对白钰莹一生影响最大的好心人,就是重庆那所大学的校长陈云阁。陈校长既是一位和蔼的学者,又是一位慈善企业家。她先后资助了近百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这其中也包括白钰莹。

    当年,学校经常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其中一项内容就是组织学生到学校毗邻的白公馆、渣滓洞等革命遗址,参观并感受关押先烈的囚室,目睹各种刑具,抄写学习先烈的诗文。为此,白钰莹纯洁的心灵深处,受到了震撼与洗礼!她被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深深打动。特别是革命烈士陈然的《我的自白书》,让白钰莹读后泪流不止,至今她还能背诵下来烈士自白书中的所有内容: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 歌埋葬蒋家王朝!

也就是从那次参观完重庆白公馆渣滓洞后,白钰莹在内心深处种下了一种愿望和梦想。



二,“学英雄、爱英雄、敬英雄、倾所有”成了她一生的追求和目标。

    白钰莹大学毕业时,由于品学兼优,所在学校与重庆当地一些医疗单位,都先后向她伸出了入职橄榄枝,希望她能留在重庆工作。为白钰莹上学提供资助的陈云阁校长,也竭尽全力挽留她,希望白钰莹能帮助自己打理相关企业。但都被白钰莹婉言谢绝了。

她没有多想,就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黑龙江省集贤县,在一家医院做了一名普通的大夫。和白钰莹同班的学姐学哥,看到这种情况,都深深为她惋惜不已。觉得白钰莹很“另类”,似乎太傻了。不选择留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反而要去东北的小县城“受罪”。

其实,白钰莹有自己的心愿和想法,那就是在接下来的日子,要为家乡牺牲的英烈做点什么。这在当时的九十年代,社会尊崇发家致富的大环境下,说起这事,不免让许多人感到很奇葩,也根本理解不了白钰莹的这种行为。

抗战初期,黑龙江一带抗联活动频繁,也是抗日主战场。集贤与周边的宝清、虎林等地县,都相继留有杨靖宇、赵尚志和周保中等抗联将领,率领抗日联军与日寇殊死战斗的痕迹。在民间也广为传颂着英烈们奋勇杀敌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为了尽快抢救和挖掘这些红色记

忆,白钰莹工作之余,走街窜巷走访调查,收集整理抗联英雄事迹,考察诸多抗联生活遗址和战斗遗迹。白钰莹还用自己的工资,将老乡家里现存的抗联红色文物买下来,加以珍藏与保护。

在历经了一场极为不寻常的婚姻情感巨变之后,离异后的白钰莹,一度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他下两碗耗子药,欲和儿子一饮而尽,一同离开这个世界。“……妈妈,开门,骑大马的抗联叔叔在外面呢……”,两岁多的儿子一句懵懂的话语,惊醒了此时正以泪洗面的白钰莹。“是啊,自己当初在英烈面前立下的誓言还未完成,抗联红色文化事业还需要有人去传承,我怎么就这样说走就走呢?



    白钰莹最终战胜了自己,选择了放弃轻生的念头。她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子和年迈的婆婆,辞去了单位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传承抗联红色文化工作中。

    当年,为了生存和更好地传播抗联文化,白钰莹隐忍世俗的冷眼与嘲讽,下乡收过破烂,开过废品收购站,给敬老院老人当过保健医生,干过小旅馆,开过工艺品商店,代理过建筑板材。用攒下来的钱,收藏抗联文物,举办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在宝清和双柳河吉祥山两地,先后建立起抗联红色文化基地。白钰莹还将自己几十年珍藏的抗联文物全部无偿捐献出来,建立起抗联英雄纪念馆,同时成立起宝清县爱英雄协会。这一来二去,有人初步估算后,惊讶地发现,白钰莹陆陆续续在抗联红色文化传承上,就投入了个人积蓄达200多万元。

    由于常年的奔波和劳累,白珏莹曾一度患上了喉癌和肝癌,也曾被医学界判了“死刑”。然而,这些并没有击垮她一心向党,继续为红色文化奉献毕生精力的信心与决心。她把自己融入绿水青山当中,融入整个红色文化的传承里,她顾不上治病,也没有时间去求医问药。她在征得了家人同意后,又将名下的四套房产,分别赠送给四位跟随她多年、历经风风雨雨,传承红色抗联文化的志愿者。她希望他们能接过自己的接力棒,继续向前走下去。

    2017年,因部分抗联遗址和遗物需要求证,白钰莹和几位抗联红色文化传承者,曾几次登门拜访抗联老英雄、黑龙江省原政协副主席李敏同志。李老对白钰莹这种热衷于抗联红色文化事业传承,不遗余力弘扬抗联精神的做法,倍加赞赏,也深受感动。当她闻讯吉祥山正在建设抗联英雄纪念馆时,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她拉着白钰莹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激动地说道“你们真是做了一件我这一生都想去做,但至今还没有做到的事儿……我代表抗联先烈感谢你们……”随即,李老英雄拿出自己珍爱多年的抗联军装,赠送给了白钰莹。李敏老英雄还曾多次表示,要到吉祥山抗联红色文化基地去看看,但终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每每想起李敏老英雄生前那真诚鼓励的话语,白钰莹都会激动万分,彻夜难眠,深感自身肩上担子的沉重,传承抗联红色文化任重而道远!这也更加坚定了白钰莹要把抗联红色文化传承下去的意志和决心。如今数年过去了,病魔并没有夺走白钰莹的生命,反而放过了这位为弘扬抗联精神倾尽一切所有,大爱无私的人。白钰莹和她的爱英雄协会,也迎来了全社会的尊重和颂扬。



三,忍冬过后是春天,白钰莹的红色事业方兴未艾。

    由白钰莹倡导组建的宝清县爱英雄协会,现有会员近300人。旨在宣传东北抗联精神、红军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阶段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每逢节日、纪念日,白钰莹都坚持率领协会成员,到县内外抗战遗迹、遗址和烈士纪念地祭奠英烈,开展各种纪念活动,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抗联精神,为践行新时代文明默默奉献着。目前,爱英雄协会已成为全省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活动最频繁、社会效益最为显著的宣传抗联精神社会团体,也是全国唯一以爱英雄命名的协会。回首当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把英烈精神和事迹传播宣传出去时,白钰莹都会感慨万千。从上个世纪的1998年至今,白钰莹率领抗联文化传承者,相继到过万金山、宝清龙头桥革命烈士陵园、七台河兰棒山烈士陵园、集贤县七星峰抗战遗址、双鸭山青龙林场十二烈士山战迹地、梨树沟抗联英雄张振华、张志超烈士纪念碑、长林岛陈东山将军战迹地遗址等地进行祭拜和纪念活动。为更好地开展宣传活动,白钰莹还出资20余万元,为抗日英烈塑像多尊,购买了红军、抗联、抗美援朝服装1000多件和各种演出道具,先后和597农场中小学,宝清一、二、三、四中学,一高、二高、职高、烟草、电业、县关工委、青山粮库、宝清县关工委、县机关党委、登山协会等单位和团体举办活动百余次,参加总人数近万人次。

红色基地开馆四年来,共举办20余次大型活动,累计参观人数达8000余人。展馆以丰富的实物、详实的内容、生动的解说,充分展示了宝清县抗日斗争的艰辛历程。及在李兆麟、周保中、赵尚志、赵一曼等抗联英雄领导下,与日伪军鏖战所取得的丰功伟绩。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最美中国网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zuimeizhongguorenw@126.com
下一篇: 江根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