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最美中国·新时代行业精英资源库

订阅号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此公众号

刘佛良曾是华人首富,毕生爱国爱乡,在松源河上建起11座桥!

时间:2023-12-21  点击数量:189  来源:网络

刘佛良(刘阿良)(1856-1934),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人。1876年到夏威夷谋生,从一家杂货店起步,逐渐形成巨大的商业影响力,拥有了诸多地产和财富,成为夏威夷的百万富翁,也成为当地最成功和富有的华人。以下“刘佛良毕生爱国爱乡”篇章摘自 何锦胜所著《千年古镇松源》一书( 本公众号 转发时,对这篇文章的内容作了一些修订)。


(刘佛良画像,李仁杰绘)

刘佛良,又名刘阿良。 松源镇桥背村人。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卒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 ,享年78岁。刘佛良早年家境清贫,常常食不果腹,9岁即随父到街头卖艺挣钱糊口;稍长后,靠放牛、耕田、挑担度日。清光绪二年(1876) ,刘佛良飘洋过海到夏威夷当契约华工,吃尽苦头。契约期满后开始经商,从当小店员到开小食店,惨淡经营,逐步发展,最终成为“夏威夷历史上最成功的华人商人之一”。刘佛良成为富翁后,始终不忘自已的根在中国,毕生爱国爱乡。


清宣统三年(1911) ,刘佛良捐巨款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开展反清斗争。中华民国成立后,又响应“实业救国”号召,投资兴建粤汉铁路、潮汕铁路和兴办上海中国银行。刘佛良好善乐施,乐于捐资在家乡建桥修路,仅松源就有8座石桥由他捐资兴建。同时从不看轻贫苦村民,每年汇钱托人买粮赈济,做过许多善事。直至不幸逝世前,仍想着桥背村的贫苦村民。

       清咸丰六年(1856)的一天,刘佛良母亲抱着襁褓中的他,在慈眉善目的菩萨面前念经祷告,求签取得一个吉祥的名字,满心高兴地请人记了下来:刘佛良,刘家第十九代孙,龙年生于松源桥背村。在他母亲看来,“佛良”这个与菩萨相关的吉祥名字,也许会得到菩萨的庇佑,往后不再那么贫穷。


但祖业仅有半间破屋,父母都是佃农的家底,让刘佛良从小就吃尽了苦头。父母虽然仅生他和妹妹二人,但因家庭经济竭蹶,妹妹还是卖给乡人当了童养媳。刘佛良9岁那年,父亲刘西得赌博输得精光,只好带着他到福建上杭等地的街头卖艺,挣钱糊口。刚开始长身体时,刘佛良便为村中富户放牛、耕田。自感有点脚力后,即跟随村中农民奔波于北礤与坳下潭码头之间,早出晚归,靠挑木炭度日。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水客回乡见刘佛良长得高大魁梧,又勤劳忠厚,便带他到宝安县一家客栈当伙计,每天做饭、挑行李、接送旅客。其间,刘佛良认识了一位在美国经商,常到客栈投宿的熟客,遂于清光绪二年(1876)随他飘洋过海,到了美国属地夏威夷群岛的檀香山当卖苦力的契约华工。历尽艰辛,吃尽苦头。契约期满后,刘佛良获得了为人佣工的自由,从此开始了他的商海之旅。

刘佛良故居(明远堂)

      刘佛良虽早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就入籍当地,但当时的夏威夷尚处于王朝的统治之下,刘佛良和所有华人一样,都在充满偏见的各种法令和种族歧视下挣扎求存。然而,刘佛良凭他勤奋、机灵、坚韧、节俭的品质和传统的儒家处事理念,很快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


       他从做一个小店员开始,进而开小食店,做小本生意,惨淡经营,逐步发展。刘佛良60岁时,他的生意已形成跨国网络,产业涉及零售批发、餐饮、酒店和房地产等领域,资产遍及美国夏威夷和中国香港、上海、广州、汕头等地,与同时代的洛克菲勒集团齐名。美国前参议员海勒姆.L.冯,在为刘佛良外曾孙女潘纯所著《商王》一书所作的序文中,称刘佛良“做得如此成功,得益于他的机灵、勤奋、坚韧和根深蒂固的儒家处事理念”,称他是“夏威夷历史上最成功的华人商人之一”。


         刘佛良成为富翁后,始终不忘自己的根在中国,毕生从骨子里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故乡。清宣统三年(1911),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同盟会的分支机构开展反清斗争,刘佛良慷慨捐出巨款,支持发起震惊中外的“3·29广州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又响应“实业救国”号召,投资兴建粤汉铁路,一个人买下5000股股票中的3000股。广东省筹建潮汕铁路,他又投资买下大量股票,同时还以巨款投资于上海的中国银行。


         刘佛良眷恋故士,对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故乡更是厚爱有加。刘佛良年幼时,有一天从村中横跨松源河的木桥经过,一不小心跌落桥下,幸亏被铁链挂住衣服才保全性命,但摔断了他两颗门牙。为此他发誓,有朝一日自己发了财,一定要在这里建一座坚固的桥。刘佛良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第一次从夏威夷回到家乡,其中一大心事就是实现自己的誓言,在桥背村建一座横跨松源河的石桥。

         坚固的石桥落成之后,刘佛良亲自命名“五渡桥”,并设宴庆贺,连续宴客3天,全村300余户人家悉数入宴,可谓“全村断烟火三日”。此后,刘佛良又在村中松源河支流上建两座石桥,并把村道修好。同时,还捐资在隆文兴建了“隆文桥”,以及由隆文各姓自愿捐款,再由他包数的隆文五星桥和另一座石桥。在故乡建桥修路,成了刘佛良的一大心愿。仅在松源,由刘佛良出资捐建的石桥就有8座之多。

图为刘佛良全资建在隆文圩的“隆文桥”。


        刘佛良曾分别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民国四年(1915)和民国八年(1919)先后3次回到桥背村。在这期间,刘佛良修建刘氏宗祠,并先后建了“南欣楼”“明远堂”两幢大屋和一幢供子孙作书斋的合面楼,同时还买下了80亩水田。刘佛良用自己在国外挣来的钱,彻底改变了几代人没有土地、只有半间祖屋的家庭现状后,更加看重自己的根。刘佛良不但娶一个妻子黄氏住在桥背村养儿育女,让他建的大屋烟火不断,而且还要求国外的妻儿轮流回国居住,动员7个儿子回乡娶了亲。他的目的非常明确,自己眷恋故土,后代也勿忘故土,子子孙孙都要记住自己的根在中国,在松源。


         在桥背村,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刘佛良三次回到家乡的感人故事。刘佛良成为富商后,不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而且从不看轻贫苦村民。他从夏威夷回国到了松口,从松口到松源未通汽车,有钱人都坐轿子回家,但他从来不坐,30多公里的山路,他要求迎接他的人一起步行回家。


        到了桥背村,他总要老远就朝着曾经常一起挑担的伙伴家里高喊:“刘佛良又回来了!”喊罢还要唱起挑担时一起唱过的山歌。一位伙伴曾在他断粮挨饿时送过他一簸箕番薯,见面后,刘佛良以一簸箕的白银光洋回赠。他建三幢大屋,需求购村民一些田地,有人乘机漫天要价,他满口答应,照价购买。没有田地卖给他的村民,他就安排他们到建屋工地去做工,给予好工钱。20年间,桥背村因刘佛良建三幢大屋,村民们都得到了好处,不少人还因此富了起来。不仅如此,刘佛良每年春天都会汇回一大笔钱,托人购买粮食,送到善堂赈济乡民。

        刘佛良热爱故乡,好善乐施,始终不渝。民国时期,由于腐败、战乱等原因,不但他的许多投资落空,本息全部被人吞没,连在家乡的财产也难以保全。军阀陈炯明的部队每次提军饷,派款大部分都落在他家;陈炯明叛变后,其残部有落草于王寿山的匪徒,又常常到他家抢掠。有一次竟被百余匪徒洗劫一空,家人一时无法在桥背村居住。


        尽管如此,刘佛良依然心系故乡。他已过古稀之年时,仍汇款到汕头,托人购买钢筋水泥,到荷畲订购麻石,准备在松源新圩兴建石桥。民国二十三年(1934),刘佛良用刀修趾甲,不慎割伤脚趾,处理不及时,得了破伤风,不幸去世,享年78岁。刘佛良未能实现他在新圩建石桥的愿望,但在弥留之际,仍想到桥背村民。民国三十四年(1945),他的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带着他的衣物回到桥背村,通通分给贫困村民。


        刘佛良为了让他的后代始终有人扎根松源,生前曾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儿子刘达泉留在故乡。但非常不幸的是,土改时刘达泉被错杀,家产也被悉数没收。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得以平反昭雪,他家的全部房产得以落实华侨政策归还原主,并在当地报纸公告。而今,刘佛良的裔孙在海外已有五六代数百口人,他们中有专家、学者,也有富商、巨贾,并且都始终牢记着刘佛良生前的嘱咐:勿忘故乡,根在松源!

刘佛良故居(南欣楼)


       刘佛良的祖业只有半间破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佛良第一次回国,在桥背村建“南欣楼”的同时,还在村里建了一座横跨松源河的石桥,取名“五渡桥”。石桥全部花岗石结构,十分坚固,遗憾的是1998年建新桥时被拆毁。

        刘佛良第二次回国,再建一幢有百余间房子的大屋“明远堂”。在“明远堂”旁边,还建了一幢供儿孙作书斋的“合面楼”。刘佛良建三幢大屋,因需买地,雇工,许多村民都得到了好处,有的还因此富了起来。

        刘佛良 捐建在松源的石桥就有8座之多。在隆文,也有3座由刘佛良全部或部分捐资建造的石桥。 来源:桥背村服务站、梅州侨乡月报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最美中国网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zuimeizhongguorenw@126.com
延伸阅读